硬核晋升

反常识:为什么要看翻译拙劣的书

本文分两部分,先说说阅读策略,后面再推荐“硬核晋升”这本书

什么叫做“翻译拙劣”

前 Facebook 设计副总裁 Julie Zhuo / 朱莉·卓,写过一本很不错的“The Making of a Manager”,国内翻译版叫“硬核晋升”,台湾翻译版叫“當上主管後,難道只能默默崩潰?”。

国内版里有一句写到了波士顿潮湿的郊区,当时我看到这句就很疑惑,波士顿挨着大西洋、又是典型的新英格兰气候,应该拿阴冷来形容波士顿吧?后来我就查了英文原版,发现原文是说潮湿的休斯顿郊区,能把休斯顿翻译成波士顿,翻译质量可想而知了。

我又好奇对比了台湾版,翻译的是休士頓。翻译无误。

另外一句原版说 the dense streets of Shanghai,直译是上海拥挤的街道 – 国内版翻译成上海拥挤的弄堂、台湾版翻译成上海的热闹街道

弄堂和热闹都是翻译者没事脑补出来的,你们直译一下会秃头吗?


前几天设计师同行在 Twitter 上讨论平面设计里的书籍排版,某本翻译的设计类书籍上说:(文字)两边对齐主要用于教材的版式设计。这个说法引起了混乱,我也慌了,难道我自信地做了那么多年的文字两端对齐排版,其实都是山寨?

好在热心推友找到了英文原版书。里面写的是 text book,是指文字为主的书;翻译者言之凿凿说的教材,对应的单词是 textbook,两个单词中间没有空格😤

很抱歉,时间久远、找不到原始推文的地址了。谢谢发起和讨论这个话题的推友们,特别是找到英文原版书的那一位推友。

Anyway 了,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不难想象。


为什么我还是优先选择翻译版书籍

即便普遍翻译质量很糟糕,但在选择题材相似的书籍时,我还是优先选择翻译版本,而跳过国内书籍和国外的原版书。

国内书籍的通病

国内书籍主要问题是质量太差了,行业不景气、出版商只关心赚钱、作者水平差、读者太想走捷径…种种原因导致好书太少。同时,国内某些行业比较落后,比如我每天都面对的 UX 设计,国内很难找到优秀作者和书籍。

相反,多数翻译成中文的外文书,已经经过了外国市场的考验,多数质量低劣的外文书,也被想赚钱想疯了的国内出版商挡在了外面😂

我们的阅读速度和学习能力都有限度,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,按照 20/80 定律来通俗地理解,给我们带来价值的,往往是 20% 的好书。

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烂书上。

外国原版书也不省心

外文原版书的主要缺点,是对外语的要求比较高。

计算机技术、设计、商业这些领域的外文书还好,一般逻辑很清楚,写得很直白,也不爱用那些知识分子抖机灵的 大单词 / big words、复杂的从句、晦涩的隐喻。其他领域、特别是离我专业较远的领域,那些外文书读起来就不快乐了。

所以我一般只看设计和商业相关的外文书。

外文原版书也不容易快速阅读。

我读中文是扫描式阅读,就是在几个词、几行甚至几段之间跳跃着阅读,然后在脑子里把它们组装成意思。

因为语言障碍,拿这种方式读英文,每个段落我得扫描好几遍,很慢、很累😭。如果放弃扫描,改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阅读,我又会忍不住在心里默念。

人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,远远快于处理语音信息的速度,所以快速阅读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就是避免默念文字。如果一句一句默念英文书,别说是“100X阅读”,我瞬间就变成了被老师点中、面如死灰般站着朗读课文的小学生…

那我不如改听英文语音书了。还省眼睛呢。


自助者天助,总有解决办法

所以最后我就养成了宁可忍受垃圾翻译、也不看国内作者垃圾作品的阅读习惯。

而且看翻译作品时,我们还可以考虑首选台湾版的翻译作品。台湾译者总给我一种爱惜羽毛的感觉,虽然翻译中的纰漏和奇怪演绎也难以避免,但整体的翻译质量相对更好,不像国内翻译烂得那么肆无忌惮。

我“小时候”其实还看了不少香港译者翻译的作品。当时我还听不懂粤语,分不清士多啤梨、士力架,不知道燕梳、燕窝是什么关系,所以看香港版翻译作品,无形之中迫使我积累了通过上下文来理解文字的能力🤣。

为了避免翻译质量影响阅读质量,或者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翻译版 Lost in Translation,重要的书最好看外文原版。

因为我读英文很慢,比较现实的快速阅读方式是混合着阅读,即泛泛部分快速读翻译版、重要部分慢慢看原文。

当然了,我还需要多练习读英文、提高阅读速度。按我现在的阅读数量、练习强度,估计过个 5、6 年我就能跨过逐字逐句读英文的障碍,进入几句几句扫描阅读的状态了。


硬核晋升

那么这本书呢?

开头我就说了,这本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/ 硬核晋升 / 當上主管後,難道只能默默崩潰? 很不错。

朱莉·卓在斯坦福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,之后再进入小破创业公司 Facebook,从实习生逐步成为设计师;25 岁时她被火线提拔为经理,直接开始管理原来平级的同事…最后她成为了科技巨头 Facebook 里负责产品设计的副总裁。

这样跨度巨大的个人经历,以及 Facebook 飞速发展的大背景,形成了本书一大特色:它汇集了从小白、到菜鸟、到弱鸡…一直到傲视群雄的不同层级的经验。按照 i+1 原则来描述,本书跨越了 i+1 到 i+5、i+10 的多个级别。

朱莉·卓是很真诚的人,除了成功管理者的经验,书里还写了各种跌跌爬爬成长的窘迫,每个不同阶段独特的困扰,各种方法、策略、智慧乃至分不清是狗屎运还是厚积薄发的背后,都有一个真实的问题。

如果你是某个级别的管理者,把本书当做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管理类书籍,它可以帮你更容易地了解和理解管理的多面性、多样性,学到更多来自实际的经验;如果你还没进入管理岗位,把本书当做个人成长、个人奋斗的传记,它也是一本真实的、不做作的励志书籍。


本书的另外一大优点是人情味。

国内喜欢的管理,经常是指某种基于高压制度和严苛规则的管制体系。制度化管理很容易就上升到军事化管理、甚至监狱化管理。在这样强调压制、强调服从的体系里,管理者和员工都是  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,通常“铁军”气质的人才能快速升迁。

而朱莉·卓是相对温和的人,也具备女性和设计师的同理心,她的性格直接影响了她的管理风格。在虽然相对人性化、但竞争毫不含糊的美国职场里,这种管理风格显然遇到了阻力,最终她用自己的方式跨过了这些障碍。

很多管理者也是温和的人,看她怎么管理比自己更强硬的人、比自己更聪明的人、比自己更有资历的人,能学到很多专业管理书籍、特别是国内管理书籍里没有的经验。


本书以个人故事、个人经验为主,内容的结构和内部逻辑并不那么严格。而且本书写作风格很口语化,并没有故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。所以大部分章节我其实是用语音听完的。

当时我一直在院子里割草,没法做笔记、做标记,所以我听完后回头去看了重要的、高价值的章节,弥补了听语音书先天的不足。


One More Thing

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,我正在写“100X阅读:阅读速度比别人快100倍是什么体验?”这本电子书,希望把这个比一般人快100倍的阅读方法,全部分享给大家。

在“100X阅读:阅读速度比别人快100倍是什么体验?”里,我会采用类似本文的方式,把抽象的阅读方法和具体的书籍推荐结合在一起。

如果你对这种形式有任何建议,欢迎给留言。多谢!

发表评论

滚动至顶部